粘花手工活一个25元_,粘花手工活一个25元zzzz1234?

从十几元、二十几元一支的新晋网红款,到五六十元的跨界联名款,最近,“越卖越贵的雪糕”成了社交媒体上热议的话题。

其实,人类历史上,雪糕或冰激凌在很长时间内都是一种“奢侈品”。那么,古代的雪糕是什么样的?它的价格几何?其后是如何成为大众消费品的呢?

长安冰雪,夏日价等金璧

中国人藏冰的历史非常悠久,周朝时已专设掌管“冰”的职位,主要用于祭祀和降温。到了春秋时期,冰的用途更加广泛,根据《楚辞·招魂》记载,当时的诸侯们喜爱在宴席上饮冰镇米酒。

隋朝初年,以牛、羊、马等乳制品制成的“酪饮”开始作为夏日冷饮流行。这种冷饮在唐朝得到了进一步发展,一种名为“酥山”的冷冻奶制品糕点诞生了。

“酥山”被许多人看作冰激凌的雏形,它主要由山羊奶、牛奶发酵后添加面粉、樟脑等制成。但有历史学家认为,这种冷冻糕点与今天的冰激凌并不一样,它更像是一种冰甜点。

不过在唐代,长安街上还出现了专门做“冰凌”买卖的商人。这时,人们已经会制作“冰棍”,通过在大木桶里放上冰,并撒盐降低冰的熔点,将装有蔗糖水的小盒排列在桶中,插入小木棍,糖水就冻成了冰棍。

然而,唐代的冯贽在《云仙杂记》里写道:“长安冰雪,至夏日则价等金璧。”杜甫也感叹“公子调冰水,佳人雪藕丝”。可见,当时的冰雪并非人人都能消费得起。

宋朝时,吃冰是官员们的工作福利之一。《宋史·礼志》中规定,达到一定级别的官员,在伏日这天会被赏赐“蜜沙冰”。据推测,“蜜沙冰”,就是浇上蜜、放上豆沙的冰,也就是刨冰。在当时,还有一种“乳糖真雪”,即在碎冰之上撒上炼乳,非常香甜。

这一时期,由于民间兴起私人藏冰,饮冰逐渐走入千家万户。人们多把果汁、牛奶、药菊、冰块等混合调制成冰冻的饮品,取名叫冰酪。诗人杨万里曾在《咏冰酪》中形象地描绘了冰酪的样子:“似腻还成爽,如凝又似飘。玉米盘底碎,雪向日冰消。”

元代时出现了“奶冰”,即将果酱和牛奶混入凝成的冰沙中,这种奶冰柔软疏松,入口即化。但忽必烈执政时期,为了保守制作工艺的秘密,颁布了一道“除皇室外禁止制造冰激凌”的敕令,于是这种美食只能出现在宫廷宴席上。

明清时期,北京出现了雪花酪的雏形,相当于今天的刨冰、冰沙等。但明清时期,官府对藏冰和颁冰流程都有严格的制度。到了清朝,要吃冰得凭票,冰票的数量也有严格规定。

从奢侈品到大众消费品

在近代欧洲,意大利和法国一直是冰冻甜点的开创者。但当时,由于制冰与藏冰的技术局限,糖和香料的价格昂贵,以及制作全靠手工,冰激凌的成本非常高。直到19世纪前,冰激凌都一直是皇室贵族消费的奢侈品。

之后,随着新大陆的发现,欧洲人的冰激凌技术也随之到达美洲。冰激凌在美国大受欢迎,还成了爱国纪念日的必备甜品。美国首任总统乔治·华盛顿住在纽约时对冰激凌非常痴迷,在1790年的夏天花了约200美元吃冰激凌。

1846年,美国人南希·约翰逊发明了第一台手摇冰激凌机,正是这台机器大大提高了搅拌冰激凌混合物的速度,从此开启了冰激凌大规模生产的时代,令冰激凌从昂贵的奢侈品变成大众消费品。

在美国内战期间,冷饮柜的发明则开启了冰激凌真正意义上的黄金时代。同时还诞生了“蛋筒冰激凌”与“冰棍”。让美国成了名副其实的冰激凌之国。

1904年,蛋筒冰激凌的雏形在美国密苏里州的世界博览会首次亮相。世博会的游客喜欢可以拿着边走边吃的食物,这为它提供了一次绝佳的机会,但有趣的是,直到蛋筒被申请专利,也没有人知道究竟是谁合并了华夫饼与冰激凌。

1922年,纳尔逊研发出了在冰激凌上面裹巧克力的全新产品。随后,来自俄亥俄州的小制作商小亨利将棍子插入巧克力的冰砖中,让冰激凌融化的时候不会粘到手上,现代冰棍由此诞生。

后来,随着大规模机器生产以及制冷设备的发明推广,到了1975年,在美国费城只需要11美分就能拥有一盒冰激凌了。

上海冰激凌,可追溯到百年前

晚清时期,冰激凌作为西餐的甜点,传入中国。天津起士林和利顺德的冰激凌都是招牌名点,主要供应给留洋学生和知识分子。

冰激凌在上海出现得很早。在1910年7月9日的《申报》上,就出现了“冰其廉(冰激凌)”一词相关的报道。1916年8月4日《申报》还刊登了沙利文洋行有关开设饮冰室提供“冰忌淋”等夏季消暑食品的广告。

上海最早生产棒冰是在1924年。由旅日归侨在“泥城桥”附近设店生产出售,采用手工制作,产品为圆柱形,长七八寸,有橘子、柠檬、杨梅等口味,售价为每只五个铜板,大约与当时五只大饼的价格相当。

1925年,海宁洋行(现上海益民食品一厂前身)从美国引进制冷设备,并于次年开始生产“美女牌”棒冰,日产量在2000支—3000支。到了1932年,美女牌雪糕和冰激凌几乎占据整个上海的冷饮市场。

当时,冰激凌生产工艺也有所变化,形状从圆柱形到梯形,并采用盐水冻结缸批量制造。在口味上,不仅增加了红豆、绿豆等具有本土特色的品种,还增加了奶油、可可等具有国际风味的品种,当时,美女牌大中小冰砖、紫雪糕外包裹巧克力脆皮等都已出现。

在上海早期的雪糕都没有包装纸,直接放在盒中。直到1932年,海宁洋行开始生产有包装纸的雪糕,这种形式逐渐流行开来,样式非常接近今天的冰棒。根据一则刊登于媒体上的广告图片,可以看到,当时的冰激凌被称为“冰结涟”,为碗装,售价在1角—3角之间。当时,上海还有大量称为“饮冰室”的消夏场所,是人们的时髦去处。

新中国成立以后,我国的冷冻饮品工业得到迅猛的发展,在上海、北京、天津、南京、杭州、武汉、广州等各大城市相继新建和扩建了工厂或车间,其工艺、设备与管理亦日趋完善,冰激凌也走进了千家万户。肖雅文

来源: 解放日报